沈陽師范大學大二學生謝馨瑤今年暑假期間老往社區跑。她告訴半月談記者,每天在走訪中發現問題、解決問題,不能解決的就通過“鞍山市市域治理基層智治管理平臺”逐級上報,這樣的社會實踐讓她收獲了不同以往的充實與快樂。
謝馨瑤是遼寧鞍山團市委啟動的大學生“返家鄉”社會實踐計劃的參與者之一,該計劃首批有500余名大學生深入村、社區等基層一線,開展志愿服務和公益活動。
社區、村屯是化解矛盾糾紛的“第一道防線”,也是黨委政府聯系服務群眾的“最后一公里”。鞍山市在市域治理現代化建設中,將基層作為重中之重,整合黨群資源下沉基層,發動群眾自治充實基層,利用數字網絡賦能基層,努力實現一張網摸清社會事、一平臺監測市域情,讓基層治理呈現新氣象。
資源下沉,讓基層的事有人、有錢辦
鞍山市鐵東區湖南街道九處社區里,佩戴著網格員紅袖標的郭成浩正在忙碌,“樓里又有新貼的小廣告了,得馬上清理”。郭成浩是鐵東區政務服務中心科員,今年5月,接到選派黨員干部下沉社區助力基層治理通知后,他主動報名。
鞍山市“路長”正在道路上巡查
針對基層任務繁重卻人手不足的問題,去年11月起,鞍山市委組織部牽頭組織市、縣兩級650個黨組織同全市95個鄉鎮(街道)、1180個村(社區)基層黨組織結對子。今年起,鞍山市又從市縣兩級機關、事業單位選派700名干部,分派到全市350個社區脫崗工作一年。鞍山市委組織部副部長趙政林說,下派這些干部就是為了加強基層黨建、推進基層治理和為民服務的不斷優化。
過去,社區、村屯工作往往存在資源配置在上、治理服務分離、權力責任脫節等問題。針對此,鞍山市構建以基層黨組織為核心,黨政部門、群團組織、社會組織參與的“一核三圈”基層治理體系。
除了“人往基層走”,鞍山市還形成“錢往基層投”的導向。鞍山市財政局副局長張欣介紹,財政部門每年向每個社區撥付4萬元辦公經費、2萬元黨建工作經費,每年向村級組織撥付辦公經費與村干部基本報酬兩項合計不低于11萬元、黨建工作經費3萬元,盡量讓基層工作少些缺錢少物的困難。
發動群眾,基層干部不再“孤軍奮戰”
今夏汛期,受連日降雨影響,鐵東區東塔社區幾座居民樓的圍欄出現松動現象,隨時可能掉落。社區網格員暢顯澤發現后立即上報,協調住建部門快速解決問題,消除了安全隱患。今年62歲的暢顯澤曾在社區工作15年,退休后主動加入網格員隊伍。
鞍山市把網格化管理作為基層治理的重要抓手。按照每網格農村不多于30戶、城市不多于20戶的標準,全市將鄉村(社區)劃分為63684個綜合網格,將黨政機關、醫院、學校等特定管理區域劃分為2939個專屬網格,招募6.7萬名志愿者、老黨員、退休干部擔任網格員。無論是鄰里矛盾,還是路板、井蓋破損等情況,網格員都能及時發現并上報解決,做到各類事項“一網兜清”。
各類社團組織也成為基層治理的重要力量。在海城市牌樓鎮大旺村,由幾名“能人”組成的紅白理事會,成為村里婚喪嫁娶移風易俗的引領者。大旺村黨支部書記張明吉介紹,村“兩委”借助紅白理事會,規范辦席規模和形式?!耙酝淮尉葡统缘舸迕褚荒甑氖杖?,現在不浪費,吃飽就行?!睆埫骷f,特別是疫情期間倡導喜事緩辦,喪事簡辦,村民都很配合。
“事實證明,只有將居民群眾動員起來,讓他們自己動手建設美好生活,基層才能實現真正的善治?!卑吧绞形泵貢L蔣華柄說。
數據賦能,給治理插上智慧翅膀
走進鞍山市智慧城市運行管理中心,一整面墻大小的電子顯示屏上,12345數據平臺、城市網格化平臺、城市交通平臺、疫情防控平臺、“數智”監管云平臺、城市精細化管理平臺等五大主題16個專題場景實時展現。進入12345數據平臺,“全市近期的群眾訴求量”“各類別訴求占比多少”“哪類訴求最為集中”等信息一目了然。
鞍山市社會治理綜合服務中心
市域治理需要“鐵腳板”精神,也需要“大數據”賦能。鞍山市以“不換思想就換人,不交數據就交帽子”的態勢,掃清大批掣肘數據共享的體制性、機制性、政策性障礙,形成統一、完善、標準的數據信息倉庫,同時搭建涵蓋智能搜索、統一監管、監測預警、分析研判、聯動指揮、行政問效等功能于一體的市域治理平臺,為各部門提供基礎性、戰略性的信息服務和決策支持。
此外,鞍山市圍繞數字化手段開發社會治理應用場景?!氨热缃o全市2萬余個監控鏡頭疊加不同的算力算法,給以往只能看的‘眼睛’配上‘大腦’,幫助我們從被動向主動、再到自動發現問題轉變?!笔Y華柄說,僅依托“天眼”系統,鞍山設計了火情監控、高空拋物抓取、違停抓拍等70個應用場景。
今年3月27日16時,鐵東區新興街道前峪村周大山南坡發生森林火險,系統自動預警,市政府應急機制迅速響應,無人機第一時間出動偵查,實時傳回視頻信息,市領導通過“一屏指揮”系統調度救援力量,從發現火險到明火撲滅僅用時1小時10分鐘。
“群眾自治是核心,數據賦能是支撐?!卑吧绞形瘯浻喙Ρ笳f,鞍山市建立了自下而上的問題收集機制、自上而下的問題解決機制和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信息共享機制,幫助城市有效發揮基層治理的“自治”和“智治”能力,走出特色治理之路。
半月談記者:王炳坤 趙一鴻 李宇佳